***嚴重黑特,慎入***
我常跟顧客說:"如果我有做不好(或疏忽)的地方,請跟我說,這樣我才知道如何調整、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給市場"。
但如果今天顧客1.無預警直接人間蒸發,或是2.被同業惡意破壞洗腦,找各種理由謝絕我。那我會為曾經彼此的信任情誼感到惋惜。
業界曾有個名言:"成交才是真客人、成交才是朋友"。
新人時期,聽到這句話,不妨感到有些不以為然,甚至認為積極與誠懇會消珥消費者對業者的種種不信任與隔閡。但,實際在這行走一遭後發現,很多時候你被顧客fired都是沒來由的,或者說,顧客其實有他心中的理由,只是他懶得跟你解釋那麼多,反正依照台灣消費者對服務業者的看法,普遍抱持著付錢的是老大、業者聽話照作就對了。
每當一件事情的發生,我都習慣換位思考,試著同理他人,讓我能更客觀地看待與評估。但我後來發現,總評之後,台灣的業者相對於消費者,還是佔了某種程度的劣勢。
例如:
1.消費者總是希望業者誠實,但消費者又何時真的做到"誠實"?當消費者知道業者不誠實,消費者會把業者給黑了。但消費者不誠實,業者只能摸摸鼻子、當作磨練。
2.消費者總是希望業者非常focus在自己身上、盡所能幫助他、有什麼好康都第一時間想到他,但消費者又何時真的做到專一?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,若覺得這個業者不好,大不了直接換下一個。但對業者來說,很多時候太過專一的後果,換來的是時間成本的浪費,以及對人性的絕望。
3.消費者若是想惡意汙名業者(莫須有),輕而易舉。而業者過多的反駁或回應,只會被視為死不認帳。唯一能做的,就是持續把自己做好。
4.業者遲到就代表不敬業、不重視消費者的時間。而消費者遲到(還是遲到很久、很誇張的那種),業者不能多說些什麼,只希望不要影響後續行程的安排。
5.消費者有時向業者瞭解狀況,業者就要無私地分享。但當業者想瞭解消費者的狀況(進而按其需求提供更好的方案)時,消費者有時不是隨便掰個理由敷衍,不然就是連貴姓和電話都不留。
--
我知道今天講這些,可能會有人跳出來說:"你們業者過往不也曾做出很多傷害消費者的事blabla"。
所以我在前面就已經說了:"學習換位思考很重要",而不是每次當一件trouble發生時,總是手指指向他人。這樣對整個社會的進步是沒有幫助的,只會衍生更多的諜對諜情節。
最後我想說,走過這一遭後,我感謝"那些任同業各種破壞也不離棄我、信任我、挺我的顧客們",是您們,讓我看見人與人之間互信的可貴。
如果說,「緣份」二字,就是要我們學習「接受與放下」,那也許「珍惜」才是「得到」的開始。
#這篇非常厭世
#我不想當個只報喜不報憂的人那叫作虛偽
#人都是將心比心的